“揉面要揉出‘三光’——面光、盆光、手光,这样做出来的小笼包才能皮薄馅足、咬一口汤汁四溢。”夜幕中的旅游与康养学院面点实训室里,中式面点高级技师葛小琴老师的声音伴随着擀面杖滚动的节奏,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教学图景。自学院与常州市团市委联合推出青年夜校中式面点课程以来,首期10个名额在报名通道开启后几分钟内一抢而空,成为龙城夜晚最“火热”的文化坐标。
这场“学习热”的背后,是国家产教融合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202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学校扎根区域、融入产业,走出一条职业教育助推地区产业发展、地区产业发展厚植职业教育根基的双赢之路”。旅游与康养学院主动对接地方需求,将中式面点这一兼具技艺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传统项目引入夜校,正是对“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理念的创新诠释。
“白天对电脑,晚上揉面团。”已成为许多学员释放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有学员表示,将手中的面团在反复揉搓中逐渐变得光滑,不亚于解决工作中的难题。而作为课程的核心主导者,葛小琴老师将20余年的面点制作经验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从选粉、发面到蒸箱温度控制,从面点造型到口味调和,她不仅传授技艺,更融入文化讲解,无锡的小笼包,常州的大麻糕,葛老师让每一款面点都传承着地方记忆。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夜校,成为了忙碌的上班族卸下疲惫的“避风港”,更是重拾生活诗意的“魔法屋”。这方小小的面点课堂,在深秋的夜色中,也因揉面的触感、发酵的期待、出锅的香气而变得温暖鲜活起来,一份份亲手做出的面点,都藏着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
正如葛小琴老师在课程结束语中所说:“面团要经过反复揉捏才能成型,产教融合也需要校企协同、上下联动的耐心与匠心。”当职业教育的专业力量遇见地方政府的民生情怀,当传统技艺的传承撞上青年文化的需求,便碰撞出了照亮城市夜晚的温暖火花,这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与教育改革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
今后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团市委的合作,推出旅游与康养学院特色课程,为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提供鲜活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