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赴凉山深耕托育沃土,教育星火点亮彝乡未来

作者:杜嘉豪发布时间:2025-07-05浏览次数:10责任编辑:

迢迢千里路,难阻赤子心。6月26日,旅游与康养学院师生志愿者穿越两千余公里的山水阻隔,抵达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嘎日乡赤福村幼教点,这已是旅游与康养学院第三年在该地开展托育服务活动。熟悉的群山,熟悉的村寨,当志愿者身影再次出现在山径尽头,孩子们如索玛花般纯真的笑颜瞬间绽放。跨越地域的温情纽带,早已在年复一年的奔赴中,深深扎根于这片古老土地。

幼教点的院子里,童声与笑语交织成最动人的山间回响。在志愿者杜坤的引领下,孩子们围坐一起,聆听国旗的故事,稚嫩的小手抚摸着五星红旗的鲜红经纬,清澈的眼眸中映照出对“祖国”二字懵懂而神圣的向往。志愿者吕彤彤、王晴带领孩子们在纸上描绘梦想,剪刀穿梭间,五彩斑斓的图案与彝族特色纹样巧妙交融,如同民族文化的种子悄然萌发。当《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在志愿者吕思婉的嘴尖流淌而出,孩子们清亮的歌声穿透山风,飞向云端,那质朴而深情的合唱,正是赤诚童心与家国情怀最本真的共鸣。

游戏时光更让欢腾达到沸点。志愿者化身“老鹰”与“母鸡”,与孩子们在追逐嬉戏中碰撞出纯真的火花,每一次奔跑躲闪都漾开纯粹的笑容。套圈领奖环节中,崭新的书包、实用的水杯、多彩的蜡笔、厚实的袜子、充满巧思的鞋垫、驱散暑意的小电扇……这些由志愿者精心准备的实用礼物,不仅点亮了孩子们眼中的惊喜光芒,更是一份份切实的关怀,传递着千里之外沉甸甸的温情。

与此同时,旅游与康养学院辅导员杜嘉豪、邱博雅老师的身影活跃在甘洛县城与嘎日乡的街巷村寨。他们深入走访,倾听彝族同胞讲述古老传说与现代变迁,在火塘边、院坝中宣讲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暖流在交流中自然流淌。针对托育服务这一关键课题,两位老师走访多处幼教点,与工作人员和家长群体深入恳谈,系统梳理设施短缺、师资薄弱、资源匮乏等制约发展的核心症结,为后续的优化帮扶策略奠定了基石,并为幼教点送上学习文具、生活用品等物资,既承载着关怀,也是搭建信任与沟通的无声桥梁。

三年时光流转,旅游与康养学院对凉山的牵挂从未间断。每一次抵达,都是一次深情的回望与坚定的再出发;每一次互动,都在为民族地区教育托举的基石增添一份牢固的力量。从最初的物资捐赠,到如今涵盖爱国教育、文化启蒙、游戏陪伴、深度调研的立体化、精准化志愿服务体系,旅游与康养学院不断探索着高校力量赋能偏远山乡托育事业的长效路径。这持续的努力,如涓涓细流,在孩子们心中滋养着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为当地幼教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更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叙事,具象化为一次次真诚的握手、一个个温暖的拥抱、一份份实在的托举。

跨越山河,为爱奔赴。当旅游与康养学院师生们的身影融入凉山深处的云霭中,他们留下的不仅是物资和欢笑,更是希望的火种。红心所向,是点燃民族地区幼小生命的启明之光;同心所聚,是托举山乡未来之梦的坚实臂膀。这三年如一日的接力奔赴,以润物无声的坚持,在巍巍凉山间刻下了一份关于责任、关于成长、关于民族共同未来的温暖注脚——教育公平的阳光,终将普照每一寸渴盼的土地。

美丽的大凉山,可爱的孩子们,我们明年再见!